全球指数
沪深300:
纳斯达克:
恒生指数:
道琼斯:
  • 最新资讯
    1. 1港股地产上市热不减!将东原澄方拆
    2. 2为何中证500为何不如创业板
    3. 3仿效微信的应用程序,将成为下一个
    4. 4融入数字财资 共享开放银行
    5. 5心烦意乱!大陆金所难以实现转型,
    6. 6辛巴手机通和辛巴手机版之间的区别
    7. 7快手一哥辛巴就“假燕窝”道歉 律师
    8. 8这所财经强校迎来新任书记和校长
    9. 9在股票技术分析股票卖出信号最准的
    10. 10陕西千亿银行老总落马 涉及190亿黄金
    11. 11按金融市场的乐观预测、特斯拉还能
    12. 12四年四换董事长,全球第一大电网何
    13. 13怎样引导让利,才能让银行觉得不委
    14. 14快递小哥被困在GMV里 中国电商行业能
    15. 15中骏集团再筑匠心之作 四季风华为品
    16. 16老罗的t.tt 和隔壁老王的f.tt为什么值
    17. 17专业解读财富金瑞21,助力低利率时
    18. 18港龙中国进入MSCI 中国小型指数成份
    19. 19微博花花金,贴近你的心
    20. 20日本专家:“什么方法都没用,该秃
  • 从结构性改革入手 谋求经济长期增长
  • 2020-08-15 12:15:18 作者: 中证网 来源:http://www.cngupei.com/ 浏览: 142 次
  • 书名:《宏观中国》

      作者:张明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中国的宏观经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在《宏观中国》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从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与资产配置三方面进行了讨论。前几十年的人口、劳动力、技术和制度等要素迸发出巨大潜能,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引导下迅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阶段,谋求长期高质量增长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紧迫的任务,结构性改革将是未来的主要路径。

      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

      从国内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类型来看,既有基于历史比较分析的专著,也有以发展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理论为基调的研究著述,这些不同类型的成果代表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宏观中国》的视角更倾向于通过详实的数据统计、量化结果和大量的案例资料,以宏观经济指标、中观数据和底层的演绎逻辑勾勒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将宏观经济分析放在更加“接地气”的位置。

      作者在开篇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了阶段性划分,以1978年至2007年、2008年至2019年和目前开启的经济周期为三个时间节点,反映了中国经济从中高速增长到逐步放缓,再到新的发展阶段。后发优势的技术模仿、创新和人力资本、劳动力资源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

      中国的宏观经济目前面临超大经济体转身、人口红利减少、自主创新掣肘、改革再出发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宏观中国》从长期和短期的不同表现阐释了经济增长的一些规律,为大类资产配置分析提供了宏观背景。中国的很多大类资产配置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相吻合。早期得益于经济中高速增长而产生的房地产经济成为代表,而股市的波动和周期性则反映了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

      宏观经济发展有很强的周期性,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后发优势的技术创新瓶颈等因素制约,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阶段,谋求长期增长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

      加快改革步伐

      《宏观中国》提出的方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独特性,其意义在于抓住了中国经济从增长到逐步放缓的核心,提高经济增速的选择仍然是加快改革步伐,包括教育、医疗和技术创新,将传统经济升级到以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实体改革与金融改革平衡推进。

      在宏观经济的调控逻辑中,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通常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目标,经济高速增长意味着就业增加,而通货膨胀则代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较高的就业率。关于中国经济波动的“三驾马车”是分析的关键。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周期中,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投资和出口为主到以消费为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成长周期。到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的结构、模型和预期已发生变革。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政策选择上不再是过去的大规模投资驱动,而是转向消费内需市场,政府职能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关系有了新的内涵,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成为破题的价值导向。

      重视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问题,包括房地产金融、土地财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事实表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因此,从近几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上可以看出,政府将更加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平衡环境、资源和经济增速的关系,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速的发展模式。

      宏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在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时,外围环境发生变化,全球贸易格局遭遇挑战。但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仍然很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既是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也是深挖内需潜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巨大机遇。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是十分强劲的,从一季度的负增长到二季度增速的由负转正,成为全球极少数正增长的经济体,体现了中国经济具有非常大的潜力,结构性改革将是未来的主要路径。

  • (责任编辑:张明)
  • 上一篇:工信部:着力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 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 下一篇:完善基础制度 激发市场活力 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