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指数
沪深300:
纳斯达克:
恒生指数:
道琼斯:
  • 最新资讯
    1. 1富士康:应苹果要求,将部生产线从
    2. 22020年11月16日中国银行外汇汇率是多
    3. 3苹果股东起诉库克:隐瞒iPhone中国销
    4. 4拜登在关键摇摆州佐治亚反超特朗普
    5. 5史上最高!7.6个亿,美国证监会奖给一
    6. 6想要拉动消费,最好的办法就是给穷
    7. 7新华国际时评:中国经济展现领跑之
    8. 8经济日报头版刊文:为打造新发展格
    9. 9河北省将举办数字经济重大项目签约
    10. 10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不清楚美国财
    11. 11工信部:上半年焦炭价格仍居低位
    12. 12三大央行会议纪要将出炉 本周经济数
    13. 138月16日开盘前瞻 | 疫苗将迎来关键时
    14. 14美联储官员:美国人需学会“与病毒
    15. 15冯俏彬:基建投资仍是经济增长主要
    16. 16实体企业“合伙同行”打通经济“内
    17. 17国资委:上半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好
    18. 18钢厂焦化厂都关了 徐州的经济怎么办
    19. 19 5.28亿成交,海口美安科技新城总部
    20. 20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经济新方位·
  • 对“新基建”的四个正确认识
  • 2020-04-12 23:33:24 作者:财创网 来源:http://www.cngupei.com/ 浏览: 165 次
  • “新基建”是近来非常火爆的一个词,特别是2020年以来,曾经在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1月3日)、一次政治局会议(2月21日)和一次政治局常委会议(3月4日)被提及,可见规格之高、概念之热。

    其实,早在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经率先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由此可知,“新基建”的诞生是基于中央对中美贸易战、以及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短期与长期结构性、系统性问题的判断。

    中国经济自中美贸易战肇始,便承受巨大的压力和阻力,加之国内强力去杠杆、脱虚向实,导致经济发展遭遇不叫硬着陆的硬着陆,无论是通胀率、增长率、就业率,都集中出现负面信号,传统的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外贸受贸易战影响、消费受收入影响、投资受去杠杆及产能过剩影响。因此,若要打破困顿中国经济的僵局,必须打破原有的增长格局。

    一、“新基建”是基建、不是“863”!

    “新基建”,根据官方定义,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高新科技领域。但是如果将“新基建”等同于当年催动中国高科技发展的“863计划”,说明并没有深刻领会中央对“新基建”的定位。

    “新基建”顾名思义,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只不过更偏向用于支撑具有科技属性的消费发展。也就是说,“新基建”仍然是以投资作为抓手,进行大量劳动密集型工程建设,从而带动相关制造业,创造更多符合中国经济与社会现状的中低端就业。

    比如5G基建和特高压,不是核心专利的研发,而是5G移动通讯网络或特高压输电网的硬件设施,像铁塔、基站、变电站等,比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也不是动车运行时速提升至500公里、1000公里的技术攻关,而是架桥通隧、铺路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重点不是新能源,而是海量的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的重点,不是大数据、而是钢筋水泥的中心。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也更多是配套的传感器、控制台、摄像头等常见电子制造品。所以,“新基建”只是披着高新科技外衣的老基建。

    二、“新基建”是科技名义的“罗斯福新政”

    为什么要进行“新基建”?因为新基建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撑,对比近年来中国高铁的高速发展与同期对沿线地区带来的交通红利,的确,利用新一轮大规模投资,可以改善甚至拔高原有相对不足的基础建设水平。

    因为新基建通过数十万亿、甚至可能突破百万亿人民币规模的投资(根据各地方政府项目建设清单及国内券商研究报告),可以创造千万级的新就业机会,这也为中央制定的“六稳”目标的实现、特别是“稳就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有了相对充足的就业,就会产生可以带动消费的收入,进而刺激整个社会的生产需求,也是推动国内消费接力出口成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重要举措。

    “新基建”从本质上看,仍然属于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罗斯福新政”相差无几,都是以政府主导的大型公共工程为契机,以此创造就业机会、引导劳动力有序分流,并通过这些劳动就业将政府投资转化为消费动力,进一步传导至生产制造端,形成良性的循环,最终走出经济危机。

    与此同时,“罗斯福新政”其间建设的水坝电站、公路桥梁、市政管线设施、机场、校舍医院等,也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基建”会再度加大社会杠杆化

    如前所述,“新基建”本质上仍然是政府性或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那么投资的资金来源就非常重要。

    首先,政府兜里没钱,根据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中国财政始终保持了一定的赤字率,通俗地说,就是入不敷出,所以政府没有结余进行大规模“新基建”投资。

    其次,政府不可能用印钞来解决全部资金问题,“新基建”最终的总投资规模可能上达数十至数百万亿人民币,而人民币目前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不过一百多万亿元,所以不可能通过新增货币供给来达成目标。

    再次,“新基建”一定仍遵循政府主导、撬动社会资本的方式进行融资,比如政府适度增加货币供给(多印钞票)、通过发行国债向机构低成本融资,央行适当减低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刺激企业和银行加大杠杆率、进行借贷投资。

    如果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那么政府单方面无法完成对“新基建”的投资,而银行虽然资金充裕,但是也无法绕开企业而直接进行社会投资。

    虽然,在前一轮去杠杆风险尚未充分释放的时候,重新以财政与货币手段加大社会杠杆化,会导致货币进一步贬值、经济过热、热钱脱实向虚等不利后果,但与更宏观的“新基建”刺激投资与就业目标相比,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四、“新基建”不会雨露均沾

    作为政府主导的“新基建”,必然以政府目标为优先、短期收益让位于长期收益,与政府关系好的企业必然要比与政府关系一般的企业受惠更多,提供就业机会多、特别是中低端就业机会的项目要比真正进行基础性、关键性研究的项目更容易受到青睐。

    所以,“新基建”在资本市场的板块概念中,并不是简单等价于高科技企业。第一,要看其业务或项目是否能够快速带来大量的中低端就业机会,比如工程类、制造类企业就很可能要比研发类企业分得更多羹。第二,要看其概念是否对“新基建”用意理解透彻,如果认为可以通过设立更花哨、更炫目的研发项目去获取新基建投资,很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这种套路可以从其他地方圈来钱,但不太会是“新基建”。

    总结

    “新基建”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是毋庸置疑的,必将产生大量的暴富机会,同时,也肯定伴随着中下层财富被通胀率缩水的恶果,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不可避免。只有真正从以上四个方面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新基建”,才可能找到咸鱼翻身、锦上添花的窗口,避开被割韭菜、被剃羊毛的坑。

  • (责任编辑:chenfeng)
  • 上一篇:沪指上涨0.37%,RCS概念保持强势,周五要减仓吗?看看大V观点
  • 下一篇:瘟疫结束后,合村并镇,新农村建设能成为拉动内需的方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