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3日,多名投资人报案称某甲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投资基金产品,并承诺返还利息为由,造成投资人大额经济损失。
后经审查查明,郑某甲、郑某乙于2014年6月成立某甲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进行了基金管理人备案,被告人安某某等人系公司工作人员。在2014年至2016年间,某甲公司在北京市朝阳区等地,未经批准、未经备案,依托该公司,以投资多个项目为名设立私募基金,并通过网站宣传、业务员打电话介绍、投资人“口口相传”等方式,面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并承诺定期返息,到期返本。经审计,张某某等348名投资人投资人民币2.3亿余元,收到返款人民币1000余万元。
后被告人安某某等六人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一个月至五年不等,并分别处以罚金。
检察官说法:
自2014年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制度确立以来,私募基金领域的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但随着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一些非法集资公司打着私募基金的幌子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一些合规私募基金机构在募集、使用资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突破监管规定的违法犯罪行为。此类犯罪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损害私募基金行业形象,也给投资者的财产权益造成极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