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创网 原创 [名人名家]华国中:美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唐伯虎和李佰虎之大美世界

[名人名家]华国中:美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唐伯虎和李佰虎之大美世界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出自《诗经·邶风·静女》。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植根于中华大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智慧、品德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汉语中的赞美之词到后人的诗句和名言,都体现了人们对孔子的崇敬和敬仰。孔子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完善自我、造福社会。费孝通先生是一位深谙世界文明史的智慧老者。他在杖朝之年道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对人们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深邃启迪。“十六字箴言”,发自“文化自觉”意识。费老认为,“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的时代要求。“文化自觉”是人们对其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有“自知之明”,意味着不同文化的自我认识、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多元共生,最终达到“天下大同”。

qyfw_06205826355077.jpeg

华国中院长与李佰虎

而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国画和两位著名的中国画名人名家。中国画是佛、儒、道三家的综合体悟。因为中国画艺术不是简单的素材再现,而是通艺人之学养、修养、天才加勤奋的再现……并且要深知古人的"笔墨三昧"音乐、诗词、书法、三者缺一而不可得之。在中国书画届素有“古有唐伯虎,今又李佰虎”之美传。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品味两位名人名家的大美人生和大美世界。唐伯虎,作为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其才华横溢,技艺超群,深受后世赞誉。唐伯虎的绘画技艺堪称一绝,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都展现出其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他的作品往往打破传统,独树一帜,展现出非凡的创新能力和艺术追求。唐伯虎的笔触细腻入微,每一笔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质感,令人叹为观止。他善于运用丰富的色彩,通过巧妙的搭配,营造出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画面效果。唐伯虎的构图能力极强,总能在有限的画面空间内展现出无限的意境和深度。他的作品生动传神,无论是人物的神态还是景物的描绘,都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唐伯虎的作品风格鲜明,独具特色,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是他的佳作。他的作品不仅注重形式美,更注重内涵的表达,让人在欣赏画面的同时感受到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qyfw_06205907488073.jpeg

中联国兴华国中院长和李佰虎副院长

qyfw_06205925589894.jpeg

著名爱国人士,中联国兴书画院院长华国中是李佰虎先生的良师益友,他曾记得李佰虎先生在二十二岁时写的一首五言诗:“《林间听幽》鸟栖月树上,心静坐空林。拂琴闻政理,望岳起仙心。心积生和气,山涧迴余音。曲韵声悠悠,婉转舒云畅。音律负丹青,天地万物长。”这是何等的人生感悟,和心神艺合为一体的艺术至高境界。李佰虎作为当代画坛的名家,他才华横溢,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创作出众多令人惊艳的作品。他的绘画技艺精湛,无论是线条的运用还是色彩的搭配,都展现出其高超的艺术造诣。李佰虎的作品形神兼备,不仅在外形上栩栩如生,更在神韵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让人感受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独具匠心的他善于打破常规,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李佰虎的作品既具有高雅的艺术品位,又不失亲民的气质,让不同层次的观众都能欣赏到其中的美。他的笔触灵动有力,如同龙蛇般自由游走于纸面之上,展现出极高的笔墨功夫。神来之笔,气象万千的李佰虎的作品展现出丰富的意境和层次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变幻莫测的艺术世界之中。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都彰显出大师的风范,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无论是古代的唐伯虎还是当代的李佰虎,他们都是画坛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技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qyfw_06210020475007.jpeg

华国中院长、武鹏将军与李佰虎和龙子慧

qyfw_06210043179386.jpeg

华国中主席与蒙古国副总理及李佰虎和龙子江

qyfw_06210110828167.jpeg

全国政协齐续春副主席和华国中院长、武鹏将军、徐磊院长、李佰虎、余永璋及龙子慧参加画展。

华国中院长对李佰虎先生的整体印象和高度认可:

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探索。李佰虎的作品以传统中国画为根基,巧妙融入现代构成与抽象元素,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画作既保留了水墨的古典韵味,又通过构图与符号的创新赋予传统题材新的生命力。例如《水墨情结》系列以抽象方框为符号,既不同于李可染的传统白屋顶,也区别于蒙德里安的机械格子,展现了“古餐今做”的融合智慧。 

二、笔墨技法的深厚造诣。赞誉佰虎先生笔墨功底,先生在浓墨重彩与淡墨写意间游刃有余,避免了传统技法中“浓易硬、淡易薄”的局限,并在抽象边界探索中形成个人风格;强调其作品“中文西章”——以中国文采为内核,西方章法为形式,既坚守本土基因,又突破传统程式化束缚。

三、文化内涵与精神表达。李佰虎的画作不仅展现技艺,更传递多重文化意蕴,历史与性情结合,其作品兼具“记忆、史识、性情”三层信息,既体现对美术史的深刻理解,又流露出个人真性情,如《水墨情结》系列的自然率性。宏大叙事与细节灵动,其大幅作品(如《荷塘颂》)以“宏大叙事”重构传统花鸟画,既驾驭大场景的崇高感,又以不拘小节的细节,传递鲜活生命力。

四、艺术地位与业界认可。荣誉之赞的李佰虎作品被评价为“地地道道的中国基因”,在当代水墨画变革中树立了标杆。其作品在艺术市场备受关注,同时被学界视为传统水墨现代化转型的成功之例。其“构成与笔墨结合”的实践为后续创作开辟了新路径。佰虎先生尽管成就斐然,但却强化修心修神修艺,自身修养极其之高,他“去杂、去躁、去浮”,艺术家是提升人类心灵的导师。艺术作品是超渡生命走向净土的法船,当生命的灵魂被艺术作品所牵动时,说明作品已经具有了超能量,这种能量的优胜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境界与修养。一名伟大的艺术家,一定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或圣人,必具有通达宇宙万物的能力。艺术家需要在人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路径,应该在儒释道文化和世界各种宗教中去寻找真理。去了解宇宙本体真相,要有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要明心见性智慧通达,方能成为一代宗师,引领时代。李佰虎作为当代水墨画的革新者,以深厚的传统修养与大胆的现代实验,重新诠释了中国画的表达边界和至高境界。其作品既承载文化记忆,又彰显时代精神,被誉为“中国画改革的先锋”。他必将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qyfw_06210208402489.jpeg

中央政治局会议厅的李佰虎巨幅作品

qyfw_06210241760171.jpeg

为中南海政治局会议厅作画的李佰虎

qyfw_06210306192367.jpeg

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收藏证书

qyfw_06210328857434.jpeg

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收藏证书

qyfw_06210355976394.jpeg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收藏证书

qyfw_06210424337114.jpeg

中央军委办公厅收藏证书

qyfw_06210452915903.jpeg

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收藏证书

qyfw_06210512530581.jpeg

著名书法家王冠中上将和华国中与李佰虎

qyfw_06211232677376.jpeg

qyfw_06211257755435.jpeg

qyfw_06211600818109.jpg

对佰虎的赞美之词写到这里,华国中先生认为语言表示,最好是诗,诗的表示,最好是书,书的表示,最好是画。这是因为诗含蓄、隽永,而且诗的思容易使人品味,现作者又将眼中的画图用笔法定格成充满禅意的画境,巧妙将之化成一体而让人体味。其中的法雨甘露,真正纯出自然,匠心独运,大有自净其意,超然于物外,从身处感到那种淡淡的宁静,无以伦比的超脱和穿透的威力。说实在的、真心妙体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心缘相,如若不在自心上找,只在文字上会,那也不过是文字禅客而已。先生深谙其道,故在运用时注意在愉悦的法味中不落一边,不离文字又不住文字,按他的话说,真心实相在诗外,在画外,在心中!真空妙有本是一法,有缘者如能见月舍指也就明了无言真诠之理。佛智所及之处,就有佛身;佛身所到之处,就有佛光;佛光所照之处,就有佛声;佛声所及之处,就有佛心。我记得《不可思议经》是这样写的,佰虎亦是如此,不俗既仙骨,多情乃佛心,心灵画笔,心的圣殿!好了,写到这里只能停笔了,就算是成就了一桩随缘功德,让我们共同走进唐佰虎和李佰虎的美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爱人生和大美世界吧。

qyfw_06211837635651.jpg

中国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世界美术》主编、《美术研究》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邵大箴先生主编的《中国美术史山水卷》有一文这样描述:以“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驰名于世的唐寅(1470—1523年),字子畏,号伯虎,又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江苏吴县吴趋里人。唐寅出身商贾之家,其父望子成龙,专门请人到家教唐寅读书,而唐寅自幼天资聪慧,其好友祝允明说他“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喜善诗歌与古文辞,“作诗尚古人之风雅,然性则旷远不羁”。(16岁时参加秀才考试,三场下来名列榜首第一,当上了府学生员,受到文徵明父亲文林赏识,常邀他到家做客,因而得以结交文徵明,两人成为30多年的挚友,并与文徵明一道受业沈周,习画。

qyfw_06211913456138.jpeg

唐寅25岁时,家庭发生天灾。其父、母、子相继病故,次年妹妹又在婆家自杀。他精神上遭到巨大打击,霎时间头发染霜,遂作《白发诗》道:“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立志科举。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参加应天府的乡试,中第一名解元,故人称唐解元、“天下第一解元”。乡试成功后的唐寅意气风发,誓言“红绫敢望明年饼”,翌年春赴京参加礼部大试,谁知进京赶考乘上江阴巨富之子徐经的船,闯下大祸。结伴至京后,唐寅受徐经影响指使,成天奔走于豪门显贵家,包括这一年的主考官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和大学士李东阳家,受到其他应试举人的嫉妒,在朝廷的大臣中也引起各种非议。徐经通过唐寅的关系,得以贿赂主考官程敏政的家童,预知试题大略,此情况被朝廷给事中华昶得知揭发,唐寅与徐经一起被捕入狱,从此断绝了仕途之路。出狱后唐寅被黜充吏役,发往浙江,但他抱着“士可杀不可辱”信念,坚辞不就。寄信给好友文徵明言,决心仿效“孙子失足,爱著兵法;马迁腐戮,《史记》百篇;贾生流放,文词卓落。不自揆测,愿丽其后,以合孔氏不以人废言之志”,重新开始事业。

20250406_205350.jpeg

科场失意后,唐寅回到苏州,随北宗画家周臣学画,作《骑驴归思图》轴(图8·4·3)以排遣内心沉痛,自题诗云:“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但他很快就不满足“山妻相对有牛衣”的乡里日子,翌年春辞家远游,开始过着放浪不羁的生活。先后游历江苏镇江金山、扬州,江西庐山,湖北黄州赤壁,湖南岳阳楼、衡山,福建武夷山、九鲤湖。浙江南北雁荡山、天台山、普陀山、杭州西湖,安徽黄山、九华山等名山大川,眼界为之大开,胸襟为之豁然,画艺因此迅速擢进。同时他又广泛涉猎唐宋诸家,如北宋李成、范宽、郭熙,南宋马远、夏圭,元代赵孟瓶、黄公望、王蒙。这使他功底深厚,才气纵横洋溢于画中,画风多变,远超其师周臣,以秀润缜密、雄浑洒脱著称于世。

20250406_205359.jpeg

远游归苏州后,妻子徐氏弃他离家出走。唐寅为生活之计,开始了卖画生涯,画名骤起。他自鸣得意地作诗咏道:“不练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并自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在苏州城北桃花坞筑桃花庵,邀师友祝允明、文徵明、沈周等人来此饮酒赋诗作画,过着悠闲、超脱的神仙般生活。他很满足这种生活,还作《桃花庵歌》以抒惬意之情:“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月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但他这种舒适恬淡的生活被江西宁王朱宸濠打破了。正德九年(1514年),宁王慕名派人持重金礼聘他去南昌王府。他受到宁王的盛情款待,被安置在阳春书院中专门赋诗作画。半年后唐寅目见宁王有谋反不法之企图,遂佯狂纵酒谩骂,踞裸形,得以放归苏州。后来宁王造反起兵失败,唐寅侥幸早脱干系。

qyfw_06212037806024.jpeg

唐寅晚年以画山水为生计,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他在49岁时作的诗中写道:“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连风水好田人都不要,何谈买山水画?唐寅诗中透露出卖画为生的无奈、艰难和辛酸。他的好友、著名书法家王宠经常来接济他,并娶了他唯一的女儿为儿媳,使他晚年有一些快慰之感。但清贫与抑郁有害于他的身体,他患上穷人易染的肺病,嘉靖二年(1523年)十二月二日,这位风流豪迈、才华横溢的天才艺术家过早地辞世长眠。其好友王宠、祝允明、文徽明凑钱安葬了他,祝允明还为他写了1000余字墓志铭,由王宠手书,刻于石上。

qyfw_06212119200250.jpeg

唐寅擅长人物、花鸟,尤精于山水,传世作品以山水画数量居多。其山水画风格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秀润缜密的细笔山水,二是雄浑洒脱的粗笔山水、三是严谨整饬的院体作风的山水。

qyfw_06212134304516.jpeg

(一)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水墨纸本《南游图》卷、美国王已千藏水墨纸本淡设色《桐庵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纸本水墨淡设色《事茗图》卷(图8·4·4)和水墨淡设色《虚阁晚凉图》轴等,可以说是唐寅秀润缜密风格的代表作。《南游图》卷(图8·4·5)系其36岁为琴士杨季静离开苏州时赠别之作。画面树叶用短线夹钩。山石景物全以细笔游丝长线绘出,圆和流畅,酣畅淋漓,黑色或深或浅,或于或湿或润或燥,杂施皴擦,笔法缜密灵活,应是他所说的“执笔转腕灵妙也”。全图以淡墨为主调,不作苔点,山石自然浑厚秀润,别具一格。

《桐庵图》卷(图8·4·6)写桐树掩映之下草庐中一高士在弹琴歇息的瞬间,极目远望,意犹未尽之神情。全卷湖岸山石以极细游丝长线拉出,再用深浅水墨烘染,给人以野水迷蒙、清润幽淡之感。桐林笔法圆劲柔和,叶用细笔双钩,笔法轻松缜密,其上染水墨石青色,淡雅滋润,如玉骨冰肌,幽秀可爱。

qyfw_06212305668649.jpeg

《虚阁晚凉图》轴(图8·4·7)写高士隐居水榭会友情景。此轴的特点是构图疏密有致。另一特点是山石用短线密皴,林木叶冠用圈点细笔,似文徵明细笔山水风格。

(二)唐寅雄浑洒脱的粗笔山水,代表作有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纸本水墨《江山骤雨图》轴、日本泉屋博古馆藏绢本水墨《秋声图》卷、四川省博物馆藏绢本水墨淡设色《藕香图》和上海博物馆藏纸本水墨《春山伴侣图》轴等。《江山骤雨图》(图8·4·8)纯用水墨表现狂风暴雨下的山村景象。山石峰峦斑驳隐现,行笔雄浑劲健;林木枝叶飘举偃蹇,笔法洒脱灵变,水墨淋漓,颇显江山风雨洇润韵致。

qyfw_06212236891406.jpeg

“山川佰影 虎墨风华”的李佰虎

李佰虎,1962年生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6岁随乡贤孙剑飞先生学习诗文,书法从颜真卿楷书入手,后临王羲之、黄道周诸碑帖。1982年考入江苏省文艺学院美术系,后入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深造。1985年赴中央美术学院随罗尔纯教授学习油画。后又跟随亚明先生(图10·5·30)系统地学习传统绘画。1987年从徐州到无锡,与陈润则女士(图10·5·31)结婚后租住倪瓒故里——无锡东亭长大厦,潜心研究历代绘画。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第五届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学学会理事。现为中国画创作院院长、中联国兴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文促会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先后被中南海、中央政治局会议厅、中央军委、《墨竹图》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等重要机构悬挂和收藏。

qyfw_06212216880924.jpeg

李佰虎以山水画著称与世,初从五代董源、荆浩入手,后学习和临摹了元代倪瓒、王蒙、吴镇,明代沈周、文徵明,清代大家弘仁、龚贤、石涛诸贤的作品。

荆浩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地位是由两方面来决定的:从艺术美术史看,他是晚唐以前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水墨山水画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从艺术创作史看,他是北方山水画派的创始人,与稍晚的董源开创的江南山水画派并峙称雄,将中国的山水画推向成熟之境。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李佰虎深居太湖之滨无锡东亭和梅村,开始认真细致地研究古代绘画达十年之久。特别是对荆浩的水墨山水画情有独钟,李佰虎早年临摹荆浩《匡庐图》局部,淡墨构线,以书写的形式,然后以皴法石头层层积染,表现出山石的坚埂与厚重。

qyfw_06212427323751.jpeg

另一幅临摹五代董源的山水画(图10·5·32)其用笔有所不同,因为董源是南派山水的重要代表人物,山水皴法为披麻皴。这种皴善于表江南的肥沃土地,与北派的山石结构完全不同,李佰虎借鉴了五代荆浩、董源两大家的笔墨。荆浩的山水之骨,董源的温润朴茂,结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将古代山水的图式,转换成的构线框架着墨的表现方法。不难发现李佰虎的用心之处在于师古人之心、学古人之精神,不是一味地追求与摹仿古人的墨迹,而是追求古代圣贤的笔墨精神内涵。由于董源的画风是以“平淡、天真”为上,因此,李佰虎特别喜爱董源的山水画,他在悟心居谈艺录中多次写到关于董源的画法浅义:董源原籍钟陵(今南京,一说江西南昌)。南唐中主时为北苑副使。约卒于宋初,生年晚于荆浩。其山水立足于江南气候和地理条件下的空间境象,并以江南土质为表现对象,画求“平淡、天真”(米芾《画史》);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峰峭之笔,以长短披麻之皴法,所画山石轮廓模糊中有真情,笔法圆润而柔浑,与披麻皴为主偶而密点即而点皴法;构图平源为主,山顶多作“矾头”,而山下多平沙浅渚;树木阴阳各异。从董源的代表作品《潇湘图》《龙宿郊民》图便可知其画法和造诣之精深。

qyfw_06212451862880.jpeg

董源的山水画从时代风格上可以感觉到受荆浩的启发,两家全以水墨为上,并且注重水墨的皴、染和点族,使人观后大有咫尺千里之气概,与荆浩不同的地方是用笔无奇峭山岚之笔。而荆浩的贡献在于将王维的芝麻皴发展为小披麻皴,使得“山水之仪容已备。”而董源则是“将小披麻皴现为伸长”,改为大披麻,山水重加墨点,并三反五染,即以渲淡为主,使之山水“气韵生动”。彰显出水墨山水的神韵与作用。(李佰虎悟心居谈艺随笔)

qyfw_06212517385925.jpeg

在李佰虎的山水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山顶上常常出现许多疏密有致的胡棘点,那么他是学的哪一家的点呢?仔细品味他的点是来源于五代末期的巨然,而巨然的秋山问道图是李佰虎多次临摹的对象,并认真学习和研究实践巨然的点法,“朴厚蓬松”“聚散分明”(李佰虎语)所以李佰虎中年时期的大多时间用在临摹古代绘画,研究古代圣贤的作品上。

qyfw_06212545968140.jpeg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李佰虎一手伸向传统,一手面向自然。开始他的山水旅游写生之涯(图10·5·32~图10·5·35),他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除了五岳外他还多次壮游江西庐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湖北武当山,诸处之游使李佰虎的山水画创作有了明显的变化。

qyfw_06212735130978.jpeg

其山水作品无论从形式上和内涵上都在不断的演变。同时李佰虎的山水面貌是在继承荆浩、董源、巨然诸家的基础上感悟生活,取法自然的物象之上。他将北派山水的浑厚、刚劲,融入南派的笔意之中,化为洒脱、柔和。已故著名艺术评论家刘晓纯说:“李佰虎能得荆浩山水之法,笔简意远”。翟墨曾言:“佰虎山水清逸高古,大有云林之气象矣”。他崇尚元代画家倪云林的“山林清舍”,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而云林也是师从董源之法,而后思变。李佰虎山水中的人物点景、竹子意趣是受到倪云林的画法而又有所突破,他的墨竹法直取宋人文与可(文同)的画法。而他的现代水墨、色彩构成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图10·5·38~图10·5·43),可谓“中文西章,中餐西做”(翟评语)。以全景的形式满构图,使整个画面洋溢着现代的笔墨气息和视觉冲击力!

qyfw_06212815967082.jpeg

可忘笔墨,而有真景

所谓“可忘笔墨,而有真景”,是讲画家要想表现“真景”,就不成过分的强调“笔墨”的作用,不能被“笔墨”本身所束缚,而要在运用“笔墨”表现“真景”的同时又超越笔墨的局限。所谓“忘”,并不是抛弃的意思,而正超越的意思。因为“笔墨”形式本身总是一种有限的的因素,而“真景”(乃五代荆浩所说的“气质俱盛”、“物景之源”意义上的“真”)则是一种通向宇宙本体的无限境界。李佰虎作山水以大框架的结构突破了传统绘画的格局,不仅仅停留在“笔墨”的形式层面,而是将对山川的独特感受用笔墨、色彩来表现,重视作品的精神内涵。他的美学思想和荆浩的这个命题及老庄美学和魏晋玄学关于“言”、“象”、“意”的论述在思想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王弼说:“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不忘象”。“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这都是说,“意”固然需要“言”和“象”来表达和显现,但“言”和“象”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超越“言”和“象”的有限性才能真正把握“意”或者说才能使“意”的无限性完全充分地展示出来。庄子和王弼所说的“言”和“象”相当于荆浩所说的“笔”和“墨”,而“意”则相当于荆浩所说的“真景”应该说,“可忘笔墨,而有真景”的命题是对庄子美学和魏晋玄学‘忘言’、‘忘象’、‘得意’思想的一个十分出色的美学阐释和发挥,从而使李佰虎认识到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上的重要性。

qyfw_06212842561384.jpg

和平之美和谐之美美美其美美美与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财创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00163.com/yuangchuang/20250407/6841.html

作者: 杨洋

本人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来源于网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站内删除!

以医疗的严谨坐月子!前海颐和国际医疗中心母婴服务中心引领行业新标杆

量子之歌:多元化布局引领在线教育与潮玩行业新风潮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7:00-23:30,节假日正常上班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