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科技界的长空之上,两颗耀眼的彗星正擦出激烈的火花。马斯克与奥特曼,这两位AI时代的开拓者,如今却成了不可调和的对手。他们的论战不仅仅是关于AI的未来,更关乎权力、哲学、资本,甚至美国技术霸权的走向。这场较量,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科技治理观念:一个崇尚工程师至上,一个推崇资本与政治的结合;一个要开源世界,一个要控制技术;一个以企业家精神狂飙突进,一个则如硅谷的政治老手般游刃有余。
这是一场21世纪的“空战”——没有导弹,只有推文;没有战斗机,只有采访;没有炸弹,只有亿万级的资本运作。
2015年,OpenAI
的诞生像是一场“曼哈顿计划”,初衷是避免AI落入单一科技巨头之手。奥特曼与马斯克本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共享着对AGI(通用AI)的敬畏。然而,几年后,马斯克因未能掌控
OpenAI
而愤然离去,随后便开启了与奥特曼的“AI冷战”。他在推特上(现在是X)猛烈抨击OpenAI已经背离初心,而奥特曼则以商业现实的逻辑淡然回应。
2023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将冲突推向高潮。马斯克愤而创立 xAI,试图在AI领域重新夺回主动权。但现实是,OpenAI
拥有微软的支持、庞大的用户群和训练数据,而 xAI
只是一个后来者。在技术竞争上,马斯克一度被甩开,这加剧了他的焦虑感,促使他对OpenAI发起法律挑战,甚至提出970亿美元收购OpenAI的非营利资产。这一操作直接点燃了两人的“战争”。
但真正引爆战火的,是奥特曼在政治上的一次高超布局:在特朗普的支持下,他推出了一个名为“Stargate”的5000亿美元AI基础设施计划,并将自己塑造成AI时代的“国家战略家”。这一举动,不仅让马斯克措手不及,更让他意识到奥特曼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华盛顿的核心。
这场空中“论战”,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一场关于权力与影响力的对决。
“马斯克并不快乐”?这个命题有意义吗?在这场论战的白热化阶段,奥特曼在一次采访中讽刺道:“马斯克并不快乐,我为他感到同情。”这个表态不仅显得有些“人身攻击”,更透露出一种微妙的心理战术。
然而,这个命题真的重要吗? 一个真正想要推动科技变革的人,是否应该“快乐”? 或者换句话说,一个企业家在推动全球变革的过程中,若始终保持警觉和危机意识,难道不正是一种领导者应有的品质?
如果回顾历史,那些塑造世界的伟大人物,往往都无法用“快乐”二字来定义。乔布斯临终前也许会有遗憾,但他的执着让iPhone改变了世界;贝索斯用“Day
One”理念驱动亚马逊扩张,却不见他沉溺于“快乐哲学”;比尔·盖茨在微软早期疯狂工作,甚至曾因软件盗版问题暴怒摔键盘,他的快乐又何在?
事实上,真正想要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必须带着某种不安、焦虑,甚至是孤独。 正如那句流传甚广的“居安思危”——当你站在科技和社会变革的前沿,舒适和快乐往往意味着停滞不前,甚至意味着灾难的开始。
如果马斯克“并不快乐”,那未必是缺点,甚至可能是他最大的优势。正如中国的一段名言所描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谁能笑到最后?马斯克的支持者认为,他是真正的技术狂人,是硅谷最后一个不向资本屈服的理想主义者。他拥有SpaceX、特斯拉、Neuralink等硬核科技公司,并且坚定地认为AI应该保持开源,不能让少数企业掌控。然而,他的AI布局——xAI,目前尚未展现出能真正挑战OpenAI的技术实力。
奥特曼则不同。他并不以技术工程师自居,而更像是一位资本运作的高手。他的能力在于:让微软、软银、甲骨文等巨头围绕OpenAI形成资本合围,同时又能在华盛顿高层运筹帷幄,获得政策支持。他深谙硅谷的权力游戏,懂得如何利用资本、政治和媒体塑造自己的战略优势。
谁占了上风?从产品层面看,OpenAI 仍然领先。 ChatGPT 仍然是全球最受欢迎的AI产品,而Grok的市场反响仍有待观察。在AI技术上,奥特曼暂时胜出。
从资本层面看,奥特曼更懂得整合资源。 OpenAI 拥有微软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并通过“Stargate”项目向政府靠拢,而马斯克的xAI仍然依赖自身造血。在资本与政治博弈上,奥特曼领先。
从长期影响力来看,马斯克依然是“科技教父”。 特斯拉、SpaceX、Starlink、Neuralink……
这些公司已经深刻改变了世界,而OpenAI
仍然只是一家AI公司。未来的AI霸主可能会被政府政策、社会伦理、监管框架所左右,而马斯克的企业布局更具抗风险性。如果未来全球AI格局重塑,马斯克可能还有翻盘的机会。
这场争斗不仅仅是两个科技巨头的私人恩怨,而是全球科技权力格局的一部分。奥特曼更像是硅谷的“基辛格”,精通权谋,善于调动资本和政治资源。马斯克则更像是科技界的“凯撒”,不畏挑战,不断推动世界向前。
但历史最终会如何评价他们?很可能,短期内,奥特曼在资本与政策的合谋下取得领先;但长期来看,马斯克那种“无法快乐”的不安感,或许才是他真正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