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的强势到头了吗?
作 者 / Yuki编 辑 / 小市妹
春节开市以来,科技股气势如虹,新能源汽车、5G、半导体等概念股轮番领涨。
但最近几日,伴随全球市场的大跌,科技股迎来剧烈调整。
科技股的强势,市场早有质疑,其“估值虚高”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但在过往的每次质疑后,科技股却总能强势卷土重来。
这一次,科技股的强势还会再起吗?
先不着急预测,讨论科技股的未来走势,先要回顾其一路走高的原因。
第一,推动科技创新国家战略。
经过20年的高歌猛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面临一定的瓶颈,核心表现是:
旧的增长模式已经乏力,迫切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传统的钢铁、煤炭、化工等行业已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房地产和基建也不再有过去那么大的空间,新的增长则要以科技创新驱动。
从蒸汽机开始,科技创新就已成为驱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某个角落某个人的灵光闪现,便有可能掀起一场产业和经济变革,甚至一轮国家命运的兴衰交替。
中国已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步完成对西方工业革命与技术创新的追赶,从吸收、利用、甚至购买海外技术为主走到以自主技术创新为主的新阶段。
从创业板到科创板的强势开市,也都是国家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体现。
这是科技股持续走高的基本前提。
第二,中国正处科技创新黄金周期。
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雷斯(Carlota Perez)认为,每次以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周期变革,其周期大约在50-60年:前30年为基础技术的发明阶段,后30年为技术加速应用阶段。
目前,全球经济的新未来已系于信息新技术的加速应用,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及新能源技术、乃至生命健康科学的发展。
而中国,在这些领域都已具有与世界同步竞赛的基础,甚至在比如5G、移动互联网等不少领域占到了领跑世界的优势。
美国对中国核心科技的压制,更进一步激发了中国对科技产业发展的推动。如国家陆续出台的产业扶持,包括核心科技的国产替代,都为本土科技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当前正处于科技创新蓬勃而出、产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
新的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如5G进入商用期,再如国产芯片、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新能源技术如新能源汽车等,也正是引领此一轮科技股强势的龙头。
第三,市场流动性推动。
面对疫情带来的悲观情绪,央行2月3日开展了1.2万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银行体系整体流动性比去年同期多9000亿元。
过去面对货币超发,房地产扮演了“蓄水池”的角色,但为经济的长远健康运行,国家已明确“房住不炒”,这让释放的流动性涌入了A股市场,带动了已被市场看好的科技股持续上涨。
同时,强劲上涨的股市也吸引了外部资金不断入场,基金超募;基于科技股相对传统产业的优势,配置科技股成为多数基金在当前市场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基于上述三点,科技股虽已大幅上涨,但从中长期看,依然还只是在走向更强的路上。
在可预见的时间内,科技产业都会是国家扶持的重点,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等等,也都将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
还有一点需要区别的是,市场质疑的“科技股估值虚高”,实际上是将衡量成熟期企业的估值标尺套用在了科技股身上。
而这并不科学。
因为,科技企业大多处于高速发展期,公司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以及高利润的特征所带来的利润爆发等,都让它并不合适用传统的估值方法看待。
3年、5年后再看,今天一些被认为很高很贵的公司,或许就只是幼苗。
就像10年前,腾讯、阿里被估值200亿美金,很多人的反应是贵得离奇;而今天,它们都已市值几千亿美金,但还在被华尔街、被全世界投资者追捧。
所以,如果企业能通过高研发投入,驱动未来业绩的高增长,给予其较高的市盈率估值,甚至股价涨上天都是合理的。
但前提是,能够通过高研发投入,驱动未来业绩的高增长。
这也带来关于科技股是否还会继续强势的最正解答案:
科技股当然还是持续强势,长期强势,但投资者要学会区分什么是真科技,什么是假科技。
市场流动性的持续,股市作为资金蓄水池效应的加强,A股整体走牛是大势所趋;而在A股的牛市中,已经强势的科技股牛市还将持续。
但随着时间对公司的检验,科技股的各个板块、各个公司之间的差距也将更为显现,目前沾着某个概念就疯炒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很多打着“科技股”旗号,实际上并没有大力投入研发,也没有什么核心技术,更说不上竞争壁垒的企业,也在此轮科技股强势中表现抢眼,甚至股价翻倍地成长。
这些企业能否走牛,才是真的要打一个问号。
所以,接下来的科技股,依然会整体强势,但也将走向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