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之前的文章《50万保额30年后相当于5万,买保险有意义吗?》中,介绍了虽然有通货膨胀,但是保险仍然是无可取代的金融工具。
但是,通货膨胀在未来会导致保单的保额缩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怎么来解决呢?今天知守君就再来谈谈这个问题:
1 购买足够高的保额
这一点最简单,只要在保险期间内有足够高的保额,即使是被通货膨胀所稀释,依然是可以有充足的保障。
但是在有限的保费预算中,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在同样的保费预算下,获得更高的保额。
1、选择定期保险产品:
定期保险产品,因为只保障人生中的一段时间,所以从发生风险概率上来讲,要比保障终身的保险低很多,因此,保费也会低很多。比如:
可以看到,同样的保额,保至70岁的保费比保至终身低了1/3多。
2、延长缴费时间:
同样的保额下,缴费时间越长,年交保费就越低。比如:
可以看到,同样的保额,每年交的保费,20年交比30年交高了20%以上。
延长缴费还有其他的好处,具体可以参看《保险怎样缴费最划算?》。
3、采用长期、短期保险组合投保的方式:
长期险的优势在于,没有续保烦恼;短期险的优势在于产品灵活,不断更新。
如果采用长期险+短期险组合投保,那么就会有如下的优点:
长期险能保证我们一直拥有稳定的保障;短期险则可以在短期内将保额提高,还可以保持产品的更新迭代。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这种组合保费很低,可以等到收入再高一些,保费预算再充足一些的时候,置换为长期险。
4、配置百万医疗险:
百万医疗险,几百元就可以获得每年上百万的保额,具有超高的杠杆。
这个保障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对我们来说都是够用的。
也是我们对抗医疗费用快速通货膨胀最佳的武器。
2 通过保险的多次配置,渐次增加保额
很多朋友保费预算有限,一次性购买较高的保额比较困难,更适合的方式是通过保险的多次配置,来匹配我们的保障需求。
因为我们的保额需求,是和我们的经济责任、收入水平、当前的医疗费用息息相关的。
在我们的家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或者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影响,我们的保额需求也要随之变化。
比如:在我们买了一套房、结了婚、生了一个宝宝等时间点,家庭成员及资产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我们的保额就应该调整了。
以重疾险为例,万一我们罹患大病导致无法工作,它能提供一笔钱给我们,让我们可以安心治疗,而不用担心家里的柴米油盐、房贷还款、子女的培训费用等等。
因此,当我们的收入提高了、买房贷款了、孩子出生了,就会觉得原来的保额不够用了,那就需要再增加一些保额。
3 通过合理负债,对冲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于资产是一种稀释,对于负债也同样是一种稀释。
据我个人观察,通货膨胀具体体现会表现为所有人工成本的上升,反过来说也就是大家收入的增加。
如果没有太大的问题,随着通货膨胀,个人收入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比如:
以前一个面馆老板,一天卖100碗面,每碗2元钱,1元成本;
20年后的今天,即使一天还是卖100碗面,但每碗变成了20元,10元成本;
即使规模、技能、口味什么都没有变化,老板的收入却增加了10倍。
但是,原来100元能买50碗面,现在却只能买5碗了。
所以,通货膨胀是双向的,我们资产被稀释的同时,我们的收入水平却随着通货膨胀而提高了。
如果这个老板在20年前借了50万元:
在当时需要工作2500天,卖50万碗面才能还上,如果考虑到自己的消费,可能要还上20年;
如果这个老板当时没有还钱,而是等到现在才开始还这50万,只需要工作250天,即使考虑到自己的消费,3年也就还清了;
可见,通过膨胀对于债务的稀释也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负债,买入一些保值的资产,来对冲通货膨胀的影响。
如何买入保值的资产,或者使自己的资产保值,这个就是资产配置的问题了,是一个比保险更大的话题,咱们留待以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