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指数
沪深300:
纳斯达克:
恒生指数:
道琼斯:
  • 最新资讯
    1. 1余承东正式退出荣耀终端
    2. 2被中消协点名!李佳琦回应来了
    3. 3单季首盈利致股价大涨超20%,亮眼财
    4. 4思创医惠(300078):智慧医疗稳定增长
    5. 5上海医药(601607):Q2业绩逐步复苏 工
    6. 6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7. 7当商业偏好影响技术中立,网络爬虫
    8. 8金融机构惠企目标实现近六成 专家提
    9. 9铜川路水产市场将转型壹街区 集产业
    10. 10聂梅生:绿色建筑的商业模式待形成
    11. 11广州南站核心区要打造商业大街
    12. 12南京商业地产悄然复苏 办公楼、商铺
    13. 13化肥商业储备落地,单质肥价格上行
    14. 14区块链走俏“肖战粉丝圈” 存证商业
    15. 15利群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八届董
    16. 16七券商业绩六喜一忧 中原净利跌近九
    17. 17从技术创新到商业变现 海外云网融合
    18. 18无锡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
    19. 19沈阳商业城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
    20. 20走出去智库:美国金融制裁洞察——
  • 商业地产的日子不好过?有何新机会?
  • 2020-06-10 10:33:05 作者:澎湃新闻 来源:http://www.cngupei.com/ 浏览: 98 次
  • 原创 草根堂主人 秦朔朋友圈

     

     

    老章是一家商业地产咨询公司的负责人,曾担任过多家大型商场的总经理。最近跟他交流疫情前后的商业地产状况,有不少新知,拿来与读者们分享。下面以他的第一人称叙述来呈现。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商业地产的日子非常好过,尤其是头部品牌的商业地产,地理位置好,客流量大。客流量大,租赁商铺的商户能挣到钱,商场的商铺也会供不应求。商户挣得越多,商场的收益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真正赚钱的商场,主要收入来源不是商铺租金,而是商家的营业额提成。商场和商户签署租赁合同的时候,在房屋租金的收取上,通常按照保底租金和营业收入提成二者取其高的方式进行。

    举个例子,把一个铺面租给了一家餐厅,这个铺面的月租金是3万元,那么这3万元钱就是保底租金。所谓保底租金,就是不管商铺的生意好坏,商场每个月最少能从他那儿收到3万元钱的保底租金。

    但是,最重要的是,商场还会跟餐厅签一个营业收入提成条款。早些年,一般是按照营业额的10%提成,这些年,大部分是12-17%。按照行业、公司规模和品牌大小,营业额提成有不同的比例。通常,越是高级的商场,提成比例就越高,最狠的能收到20%以上。

    就按10%的提成算,如果这家餐厅月营业额做到50万,10%的提成就是5万元,按照保底租金和营业收入提成二者取其高的方式,那个月就能从餐厅收到5万元的租金。

    基于这个逻辑,商业地产特别欢迎坪效更高的商业。坪效越高,收的租金就越多。同时,商业地产也喜欢大品牌,大品牌不但可以提升商场档次,也能吸引高质量客流。

    我给你讲个真事,这事发生在北方某城市。

    A是全国知名的商业地产头部品牌,在全国各大城市都随处可见,B是一家全球知名的顶级快时尚连锁品牌。几年前, A商场的总经理亲自出面,许诺若干条件之后,成功地吸引B品牌入驻商场。

    这些条件,大致包括:

    第一,A商场将最好的地段,最好的商铺位置,以最优惠的价格租给B品牌,合约一签就是十年,并且承诺前五年不涨租金。

    第二,A商场向B品牌提供数百万人民币的装修补贴金。

    第三,B品牌和A商场签了一个反保底协议。所谓反保底协议,指的是,B品牌和A商场共同约定一个B品牌的年度销售额,如果B品牌的门店没有达到相应的销售额,不但不用向A商场支付租金,反过头来,A商场还必须按照某种方式,补偿B品牌的损失。

    这就是国际大品牌厉害的地方,还没开店,就能向商场先收一笔钱。销售业绩无法达成,还可以再收一笔钱。

    结果呢,B品牌在入驻A商场的四年期间,没有向A商场交过一分钱的租金。去年年底,A商场被新的投资方收购。新的投资方觉得原商场和B品牌的合约实在不合理,新任总经理亲自出面,和B品牌谈判出场事宜。经过艰难谈判,A商场在支付了百万量级的出场费后,将B品牌清退出场。

    B品牌在A商场待了四年,不但没交一分钱租金,前前后后还收了A商场1000多万元的现金。加上租金损失,在B品牌这个项目上,A商场这四年直接损失竟有2000万人民币之巨。

    这样的故事,以后很难再发生了。在正常时期,头部商业地产既有钱,又任性。这样的损失,真的不算什么。

     

    但是,疫情来了,所有的事情都有了变化。财主家的余粮也不多,商业地产的日子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好过了。

     

    首先,眼看着一家家商铺关门歇业。中小商铺的流动资金跟不上,商场里人气恢复不足,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持续下降,逗留时间也在大幅度减少。停业止损,成为很多商铺的选择。有些城市,个别商场的空铺率甚至已经超过20%,这是非常恐怖的数字。现在,在有些商场里,商铺门口贴着“内部整修”的字样,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其实就是经营不下去了。

    其次,部分商铺开始出现欠租。放到以前,如果有商家欠租,商场的态度非常强硬,断水断电,立马走人,强制收取保证金。这边前脚刚走,后面就有人抢着要进来。现在,商场不大可能像以前那么强硬,这家一走,就空出一个位置。如果商场的空铺率持续上升,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也会影响经营者的心态。

    最近,各大商场天天在搞直播,员工做直播,部门经理做直播,商家跟着一起搞,声势很大,效果极差。劳民伤财,根本不带货。嘴巴上喊着要建设所谓的私域流量,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当然,我也特别理解他们,人一旦着急起来,逮着什么都愿意试一试。

    现在这个阶段,商场里的生意,如果用“尸横遍野”来形容,我觉得并不为过。虽然听起来很悲催,但是,不要忘了,越是这样的时候,其实机会越多,关键就看谁能抓得住。

     

    那么商业地产现在还有新机会吗?

     

    机会1:来自商业地产的需求

    最近,在办公室,我有个有趣的发现。中午带饭的人明显变多了,其次,中午不出去吃饭,在办公室里泡碗方便面的年轻人明显变多了。只要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人的消费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当这种变化发生时,消费者还在那儿,社交需求和餐饮需求同样存在,如何让消费者能够体面地过苦日子,如何满足消费者更深层次的产品和心理需求,对所有商家,都是新命题,也是新机会。

    对商业地产来说,在电影院这种客流发动机都歇菜的当下,谁能够带来更多的客流?谁能够带来更多的消费转化?谁能够有办法把商场里空出来的商铺填满?谁就能拿到商业地产手里的运营预算。

    疫情之前,商业地产通过各种媒体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购买的流量,既不精准,也不聚焦,更谈不上什么转化。商业地产每年有大把的营销预算,总得用出去。现在,不一样了,商业地产需要真正懂用户,真正互联网,真正懂流量运营的专业人士,来和他们一起设计导流方式,一起设计基于新的销售转化体系,一起设计新的商业组合。这里面的机会非常大。

    机会2:来自那些疫情中活下来的优秀企业的强烈扩张需求

    以餐饮行业为例,一场疫情下来,一批没有特色,没有竞争力,现金流没跟上的餐厅,惨遭淘汰,其结果是,活下来的这些店,产品好,有特色,竞争力强。

    我最近接触了很多家这样的优秀餐厅老板,他们的生意恢复得很快,老板们想趁这个机会快速扩张。但是,对他们来讲,快速扩张必须面对一系列新问题,如何选址?如何快速装修?如何建立连锁和加盟机制?如何筹措开店资金?这涉及到不同的资源。如果所有的事情,他们都要靠自己来摸一遍,可能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把问题理顺。

    这里面就涉及到专业服务的问题。最近,我刚和一家餐厅达成合作协议,我们帮他融资,帮他重新打造品牌,然后,通过我们团队长期在商业地产的从业经验,来帮他快速对接各大商场,以最优惠的价格拿到最好的位置,甚至连门面设计和装修,我们都有合作多年的专业伙伴。

    现在,市场上寻找投资意向的游资非常多。只要打造好单店的盈利模型,并且进行快速复制,资金不是问题。最关键的是,现在,哪怕是北上广深,很多优质商业地产里都有商铺空出来。在以前,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现在,大批的优质资源以非常优惠的价格释放出来,这种机会千载难逢。

    机会3:新的创业机会

    商场大量的退租,必然意味着未来几年,有大批新的商家入驻。市场上,总有发展得好的企业,总有需要进商场的企业,无非就是个价格问题。大出大进的时候,才有更多新机会。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责任编辑:网络)
  • 上一篇:炙手可热的月球商业采矿计划真的靠谱吗?
  • 下一篇:疫情期间跨境电商业务不降反升 原因原来是这样